爱尔兰危机:房地产从"致富经"变"紧箍咒"
11月27日,爱尔兰都柏林,人们举着印有总理和财长的牌子,参加游行示威,抗议政府财政紧缩方案
陈敏琪所说的,是爱尔兰“华丽转身”的那段光辉岁月。当时,微软、IBM、戴尔等电子信息、软件和制药等世界顶尖公司都在爱尔兰建有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带动了爱尔兰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它由此逐渐走上富裕之路。过去十多年间,爱尔兰的GDP几乎一直保持5%至10%的高速增长,人均净资产从4万多欧元增加到近15万欧元,一跃成为欧洲富国。
外资企业对建筑物的需求刺激了房地产业市场,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大量涌入的移民,爱尔兰建设了大量新房。“那时候翻开报纸,到处都是关于房产的新闻和广告。” 陈敏琪回忆说。
房地产的繁荣让银行向开发商大笔发放贷款,对个人贷款者也提供极其优惠的贷款政策。史密斯是在2004年购买的房产。“一般来说,银行只会提供给买房者相当于房价75%的贷款,但当时银行的政策非常宽松,给了我95%的贷款,也就是说我只首付5%,就买到了一套房子。”
泡沫积聚:
房价12年涨了三四倍
从1996年到2006年,爱尔兰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在GDP中占的比重翻了一番,从5%提高到10%,成为爱尔兰支柱产业之一。
爱尔兰的房价也在疯狂地上涨。陈敏琪上世纪80年代在市郊购买的一套小花园洋房约4万欧元,到了2000年初,已经涨到了十几万欧元。史密斯说,他买的房子在4年间,价格翻了一番。数据显示,从1995年到2007年,爱尔兰房价平均上涨了3到4倍,房价相对家庭年收入的系数也从4增长到10,在都柏林,房价收入系数比高达17。
“那么高的房价肯定不正常。”在中国香港当教师的爱尔兰人约翰·霍恩告诉本报记者。霍恩经常往返于爱尔兰和香港两地,他说当时很多朋友劝他把买房当做投资手段,但他觉得其中泡沫成分太高,不会持久。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