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并未行将末路 调控下房企三大出路
从2009年年末到现在的近两年时间里,中国的房地产企业一直处于调控的重压之下。
然而,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来说,这却未必是坏事:严厉的调控将促进企业向更合理的产业布局转型,市场份额越来越向知名的大型房企集中。另外,在二三线市场以及保障房、商业地产领域,房地产企业临风舞袖的空间依然很大。
调控下房企三大出路
在2010年,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试图打压高涨的房价,但是这些政策是重点针对一线城市和一些热点二线城市,对于大部分的二三线以及四线城市而言,从价格到成交量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相对已经渐趋饱和的一线城市而言,很多二三线市场目前还处于价值洼地,基本没有全国型的开发企业进入,投资利润空间更大。从长远角度来看,二三线城市仍将是开发商扩张的重点,此为出路之一。举例来说,即使是这些年全国范围大力推进的绿地集团,目前只进入50个左右城市,未来3年内进入到100个城市应该不成问题。
即使是在一线城市发展,国家大力推进的保障房也可大有作为。以上海为例,今年计划建成20万套保障住房,可见市场之大,对于开发企业来说保障房是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率,而且没有销售风险,可谓目前形势下多劳多得的好标的,此为出路之二。
再者是商业地产。事实上,2010年就可以说是中国房地产一个转折之年,很多的地产商开始向商业地产转型。一些大的以住宅为主的地产商,如世茂、金地、万科等都开始试水商业地产。而传统的商业地产商大连万达继续迈开大步跑马圈地,综合地产商绿地集团也宣布,计划每年投资额的30%集中在商业地产项目。这些开发企业进入商业地产领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增加公司持有物业的比例,达到沉淀资金、获得稳定租金收益的目的。应该说,仅会不遗余力地开发物业的房产商最多只能混个“虚胖”,而善于经营物业的房产商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巨人,此为出路之三。
可以预见,未来如万科“大而不坚”的企业将会变得更加“结实”,如绿地在第二阵营跟跑的房企则有可能一跃而起成为新的领跑者。
相关阅读:
|